美容醫學相關傷口照護及疤痕處理:part I(1)
前言
皮膚表面的完整性被破壞,台灣叫『傷口』,大陸叫『創面』。目前台灣醫界對於傷口的處理方式,常常出現下面幾種值得探討的情況:
1.在醫師的養成教育中,如果不走外科系或皮膚科,實習見習或PGY後,臨床時只要把患者轉診到外科、整形外科或皮膚科就可以了。但傷口結局如何,多半就不去聞問了。
2.接手處理的醫師,因健保點值低,病人量也大,所以多數也是抱著傷口會好就會好,不會好病人也得認命的消極態度。往往只使用藥膏處理或是請護士換藥,認真看傷口的沒有幾個。但是傷口若二、三個月不好,患者或家屬就會緊張起來。
3.對於傷口照顧與敷料選擇,多半是廠商教導,缺乏實際體會。所以很多醫師只會用人工皮,殊不知人工皮用了之後,有時傷口會變得更糟。不知情的家屬和病患,也沒有辦法瞭解實際原因。
4.面對雷射、IPL、超音波、除毛、電波等療程,一旦操作有錯或能量選擇失誤,以致引起水泡。醫師往往也只會選擇用抗生素藥膏,或銀離子燙傷藥膏來治療,但這樣會使傷口遲滯癒合,讓未來疤痕更明顯,反而更增大了醫病糾紛的機會。
5.在施打玻尿酸的情況,萬一進到血管,影響會比傷口處理還要嚴重。沒有適當訓練的醫師這時真的很無助,會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近乎毀容的困境。
因此如果醫美醫師不懂傷口,面對執業生涯突如其來的狀況,不論傷口是自己,或別的醫師所產生,不論病患是一般病患或自己的親人,縱使是轉到醫學中心,面對的醫師十之八九,也不一定是專家。因此很容易造成
傷口遲癒或疤痕增生,都會對自己生涯或家人產生重大影響。
過去多年以來,我們對傷口的認知,先從隨便看看,後到認真看,再進入到醫院看不好的患者,需要截肢的患者,我們都能把這些傷口救回來。尤其這幾年我們把再生醫學的概念引入,傷口多半不用補皮或補皮瓣,也能把傷口照顧好。這些經驗和技術,我們願意盡可能幫助自己,也幫助同行醫師,讓原本可能產生的醫療糾紛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。
雖然傷口的領域我們都還在學習,但是希望透過一天課程,由書本上的知識,進到我們臨床的體會。這個課程涵蓋基本傷口癒合、傷口敷料、個案討論與實際案例我們要怎樣治療。我們將把know-how傾囊相授,希望可以幫助所有的醫師認識『傷口處理』,相信這會對各位醫師,在醫美臨床生涯有很大的助益。